避坑!研究AI一年,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陷阱
点击蓝字关注 · 共读历史文化
导语 //
避坑!
真是难得,我貌似踩在了时代的“潮头”上。
昨晚与AI“小书僮”一起直播,过程还算顺利,“小书僮”配合得不错,闹了几次小笑话,让直播过程反而变得轻松有趣。
现在AI很热,我今天却想给大家泼瓢冷水,说说AI背后的真相,相信这篇文章能帮你避开雷区。
我第一次接触AI是去年4月1日,当时让它介绍一下“迟子建”,它给了我一堆“张爱玲”的信息,然后我便将截图发布在了小红书上吐槽它。结果,引来一批chatgpt拥护者的不满,他们说我那个AI是假的。
其实,AI是一种工具,谁都可以开发它,没有谁真谁假之说,只有谁的技术更牛一说。那些急吼吼跳出来强调真假的人,明显不是来交流的,而是来维护他的蛋糕的。
后来,我让一朋友用chatgpt帮我问了同一问题,给出的信息里同样掺杂着虚假错乱。
道理很简单,因为AI是基于数据和算法而得出结果,那数据和算法哪里来的?
说白了,还是整合于网络的各种信息流,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已经全面了吗?答案显而易见,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也仅是冰山一角。
故而,我们现在所说的“牛X”,是AI的思考速度和情感越来越接近于人,而不是它给出的答案有多精准。
先申明,我并不排斥AI,我鄙视的是那些但凡出来一个新概念,就开始运用“钞能力”在市场上售卖焦虑的资本。
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觉得未来都会被AI取代,大家一恐慌就会失去判断力,就会乖乖享用他们递上来的“解决方案”。
只要你对AI稍微上点心,网络就会给你大量推送这样的内容:某某博主,他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做剪辑,AI几分钟就搞定了;他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写作,输入几个关键词,AI就帮写了......
你别说,还真有用,这些“解决方案”每一条基本上都有几百上千的点赞收藏。
但事实是: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永远不可能一键生成!
目前,已经进入大变革时期,AI的出现,会带领人类进入科技生活的快车道,恭喜大家即将共同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:曾经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知识,将一夜贬值!
未来,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当容易,认字、背诗、解题、写文章、做视频、做直播等事情AI都可以帮你轻松搞定,因为这些属于基础的识别、筛选、组合能力。
未来,互联网上大量的内容都将来自于抄袭、搬运、拼凑。有了AI,这些“原创”内容都可以一键生成!
此时,学习将不再是为了获取知识,而是为了提升思考、判断和决策的能力!
你是否能迅速从AI给你的一堆信息中筛选出哪些是有用的?哪些是无用的?哪些是虚假的?
同时,你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优化,生成你所需要的格式,这一步得靠你自己去完成,AI无非就是帮我们完成了基础的资料整理和排序,里面是没有灵魂的。
是“一键生成”大量无营养的鸡汤?还是在作品上进行精打细磨,坚守自己的原则?这取决于个人。
讲个故事:
古代,一匹好马非常难觅,故而价格极高。于是,一些不良马商便以次充好,将普通马定义为宝马,赚得盆满钵满。而那些真正的宝马却因价格太高,无人问津,伯乐还会被人讥笑不懂去迎合市场。
渐渐的,伯乐也不愿意再花时间去寻找宝马,他加入以次充好的队伍当中,安慰自己说:如果没有宝马,这马也还算不错了!
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导致的结果就是:谁还会花十年去“磨一剑”?有了AI,“磨剑”可能会缩短到五年,但绝非瞬间就能完成。
我不是悲观主义者,我对未来亦充满了信心。如今有AI“小书僮”和我一起共读,效率提高了很多,直播间有了他的调侃,也增加了不少乐趣。
只是,主动拥抱新鲜事物的同时,也应该保持清醒!需谨记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!
然而,“保持清醒”在这个时代也并非容易的事情。
如今,我们已经被“算力”重重包围,你以为你获取认知的方式是自己的选择,实际上,都来源于计算机大数据的推送。
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经历:手机自然放在一边,与朋友闲聊一个话题,比如装修,她向你倒苦水,讲述了家中装修时发生的各种事情。等你回到家打开手机,发现手机上推送的全都是与装修有关的信息,甚至有些故事与朋友讲述的故事极为相似......
细思极恐,有了算力的加持,手机越来越不单纯,它早已不是当年那块取代电话的“大砖头”,也不再是“随身小电脑”,而是一个有思想的,能够接收指令的“移动智能体”。
可怕的是,表面上它是你的,实际上它并不受你控制!
人类对这个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的助手有一个隐形的需求,那就是忠诚。而这个品质,AI恰恰是不具备的。
人类喜欢狗,是因为它忠诚。如果把一只忠诚的狗看成AI,这条狗便是一只无法修改程序,无法进行自我迭代更新的AI,在算力的世界里,这就是个废品。
想要理解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,未来又会怎样,我特别推荐阿里云初创团队成员吴翰清花了三年时间撰写的这本《计算》。吴翰清创建了阿里、淘宝、支付宝的安全体系,既是智能系统的研发者,也是智能系统的落地实践者。
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,内容相当亲民。他从数学、物理学、计算机科学和哲学出发,讲述了横跨了人类文明3000年的数学史和计算机科学史。
通过阅读这本书,我们基本上能够理解如今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。AI的出现需不需要恐慌?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?等等。
不过,虽说这本书也算是历史书,但涉及的领域过于硬核,对理科生而言会比较友好。
我对它的评价是:正面、客观、知识体量足、语言亲民,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,没有“专家”架子!
为大家挑几句我划线的部分,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。
——“我认为不能用人类的心智来理解机器的心智,即便是我们创造了它,也需要对它保持足够的敬畏,因为敬畏机器涌现意识的可能性,也就意味着敬畏人类自身。”
——“命运和什么有关呢?从计算主义的观点来看,和时间资源、算力资源有关。生命过程中的进化计算有两种:首先是生命本身的进化,积累出了生存需要的生理功能;其次是大脑的神经网络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进化,积累出了认知和思维。”
——“对于今天产业界真正碰到的问题,我认为是搞偏了方向。未来不应该存在一个‘人工智能’的产业,它如同电一样,是每个部门都需要的一个关键生产要素。因此,不是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去训练智能系统,而是每家公司自已去做。”
吴翰清《计算》
综上,我们无需担心AI会取代人类,更不必焦虑是不是得赶紧上车学习各种AI课程,它既然只是一个工具,那就只考虑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具,掌握最适合你的那一两样就好。
如果,你只是需要一头毛驴拉磨,那么,别人的宝马跑得再快,与你何干?!
作者介绍
燕晓:
有书写作课导师
兰心书院审稿导师
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“请听她说”栏目主讲人
百度秒懂百科UGC优质官方作者
公众号、视频号认证国学博主
写作于我而言,并非单纯的技能,而是探索生命、认识自己的过程!
说明: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!
原创不易,转载请联系作者!
往期内容回顾
欢迎评论转发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。
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,给我点个“在看”呗
视频号|燕晓文史
小红书|燕晓文史